师资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教育改革深化 办学质量提高 > 师资建设 > 正文
教师校本教研案例之音乐组教研设计
发布日期:2016-01-14    作者:

歌唱教学策略性研究

——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与意图

1、现实背景

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以学会歌曲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往往过于理性和枯燥,缺乏音乐性,学生不能充分感受与表现歌曲的内涵。

(1)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感受与把握歌曲。

 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常常在学生没有充分整体感受歌曲,对歌曲的情绪和特点没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歌曲学习;或采取先突破“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即将歌曲中较难把握的旋律片断拿出来单独进行节奏练习或视唱,解决歌曲演唱中的难点,随后再整体学唱歌曲。这种先局部后整体的歌曲学习方式,其实不利于学生对歌曲情绪情感和表现特点的整体把握,也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先识谱后唱歌的歌曲学习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中一直将“识谱”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视谱唱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把握歌曲的音高与节奏,“视谱唱歌”也成了传统唱歌教学中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视谱能力普遍较弱,视唱歌谱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机械、枯燥的音乐学习中,学生较难感受到音乐的美,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表现演唱歌曲,最终导致对歌曲学习失去兴趣。

(3)先学会歌曲后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

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放到学会歌曲以后,认为只有学会了歌曲的演唱,才能进一步让学生表现好歌曲,可往往学生学会歌曲后已没有了再进一步表现好歌曲的激情,反而不利于学生表现歌曲。加之一般教师在“歌曲艺术处理”环节,没有对歌曲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如何把握歌曲情感,如何运用演唱技巧,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等,仅对演唱的情绪提出整体性要求,难以展现歌曲的艺术特性,也难以提高学生演唱表现能力。

2、教研重点

本次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重在研讨小学歌唱教学的策略性。

3、期望目标

首先调整对歌唱教学的认识。“歌曲”只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材料,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在歌曲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歌唱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演的学习特点,设计多种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活动设计与实施

1、活动设计

(1)活动主题:小学歌唱教学的策略性研究。

(2)活动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交流相结合。

(3)基本流程:确立主题——教学实践——研讨交流——总结提高

2、实施过程

(1)“欣赏领先”的教学策略。

“欣赏领先”,即在学生学唱歌曲前先欣赏歌曲。学生接触音乐最乐于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能感受歌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歌曲的学习和表现做好铺垫,也为歌曲的学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可设计一些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情感、创作特点和表现风格,体验歌曲所蕴涵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听中熟悉歌曲旋律”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听唱与模仿能力较强。在歌曲学唱中可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的这种音乐学习能力,创设反复聆听歌曲的机会,让学生在“听”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在感受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听歌曲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在欣赏中、在活动中、在参与表现中聆听,要充分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听熟歌曲旋律。如,边听音乐边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边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和固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边听音乐边用律动参与表现歌曲等等,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掌握歌曲旋律。

(3)“唱好与唱会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

“唱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而“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需要贯穿于歌唱教学整个过程,不只是将歌曲唱会后才做的要求。这也更能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是让歌唱见血更具音乐性的一种较好方式。

(4)“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的教学策略。

演唱是表现歌曲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仅有演唱还不能充分激发其表现欲望,也不足以表达其情感。在歌唱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为学生创设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参与通道,并采用必要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这些通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表现歌曲时要注意全体性、常规性、适当性。全体性是指尽量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音乐表现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常规性是指所设计的活动是在常态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表现的活动,不需要预先排练的表演,不追求完美的表现。适当性是指参与表现的活动要适量,用声音表现歌曲是根本,而其他形式参与表现歌曲只是辅助表现手段。同时,学生参与表现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只重表现而不重表现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表现技能的提高。

(5)“在表现中提高演唱技巧”的声音训练策略。

歌曲演唱技能是学生参与表现歌曲的基本技能,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学生不掌握基本的演唱技能,就难以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表现活动,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而在音乐教学中如果一味的以声乐专业学生的声音训练方式进行发声训练,在有限的课堂音乐教学时间和成班级制的教学中难以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另外,这种高要求且枯燥、乏味的发声训练,还会使学生对演唱失去兴趣。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声音训练,或将声音训练融于歌曲演唱中,让学生在“表现中”学习发声,提高演唱技巧,是一种较好的声音训练策略。

三、活动分析与启示

1、活动成效

本次活动的主题力求“切合实际”,解决歌唱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青年教师在和中老年教师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视野。

2、主要经验

(1)主题教研的背景及研究目的明确。教研的主题来自日常教学,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且是真实的问题,有校本的特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帮助。

(2)教研组共同研究探讨,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问题,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灵感、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书面或口头的交流和研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彼此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提升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3、后续思考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歌唱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浸润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歌唱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对音乐教师来说,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多种教学研究渠道。提升本身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基本努力方向。

 


分享到: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
地址:上海市复兴中路642号 电话:021-64458304
沪ICP备15052465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4147号